国际网址导航系统,最好用的网址导航

垃圾分类宣传如何入脑入心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揭秘

04-21

浏览量:1015

垃圾分类工作逐步趋于常态化,但公众中仍不乏不理解、不会分、懒得分之人,且不在少数。究其原因,在于分类宣传立意不够深、贴民不够近、落地不够实。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,宣传工作需持续发力。破题关键在于讲清理论渊源、强调实践意义、落实体制机制。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来看看吧。

垃圾分类宣传如何入脑入心?

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:

减少占地

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,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。垃圾分类,去掉可以回收的、不易降解的物质,减少垃圾数量达60%以上。

减少污染

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,占用上万亩土地;并且虫蝇乱飞,污水四溢,臭气熏天,严重污染环境。

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、镉等有毒的物质,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;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;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,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。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。

垃圾分类宣传如何入脑入心?

变废为宝

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,方便面碗5~7亿个,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,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~15%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。回收1500吨废纸,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。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,可少采20吨铝矿。生活垃圾中有30%~40%可以回收利用,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。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,既环保,又节约资源。

而且,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,如食品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,生产有机肥料;垃圾焚烧可以发电、供热或制冷;砖瓦、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。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,分选开就是资源。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,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。可见,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,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。

垃圾分类宣传如何入脑入心?

垃圾分类宣传如何入脑入心?

宣传工作是促进垃圾分类的先行环节与重要手段,笔者认为,当前的分类宣传存在以下问题:

一是分类宣传局限于垃圾分类本身,有失高远立意。垃圾分类正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具体实践。“减量化”减的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,守护的是绿水青山。“资源化”增的是经济效益,创造的是金山银山。“无害化”守护的是环境健康和人体健康,保障的是民生民利。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一高度认识垃圾分类,宣传工作才能顺承“两山论”的广泛群众基础。但是当前,垃圾分类与“两山论”的关系阐释,未能走进社区、在百姓中普及,垃圾分类的理论宣传与武装明显不足。

二是宣传工作侧重于分类方法指导,疏离民之关切。各种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的宣传图鉴铺天盖地,但政府层面对于分来何用、真分假分等群众质疑回应甚少。造成公众对垃圾分类的具体用途和最终目的尚未形成共识,对政府的分类环节和处理能力尚存疑虑,其后续的分类方法学习自然难以跟进。

三是分类宣传仍处于运动式的兴起阶段,未夯实体制和机制保障。分类宣传归根到底是做好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,这是一项庞杂而长期的社会性工作,要将其落到实处,必须要有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的长期重视、要有广泛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,以及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机制配合。现阶段,分类宣传的基层组织保障和常态长效机制没有夯实,导致分类宣传浮于表面,与倡导行为、促成习惯,仍有很大差距。

垃圾分类宣传如何入脑入心?

生活垃圾分类必须将宣传工作贯穿始终,宣不到位,则传不到心,落不到行。笔者认为,分类宣传应把握以下3个方面:

第一,宣传工作必须将“两山论”贯穿始终。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基础与关键。宣传工作必须阐明做好垃圾分类就是践行“两山论”的具体化。

第二,分类宣传要将讲清其利国利民的意义贯穿始终。将减少危害、变废为宝与保障空气、水源、土地和衣食住行等普惠民生相结合,让群众看得到利害,形成自觉的认知,担当共同的责任。同时,宣传要有公信力,消除公众的质疑心理。从分类运输到终端处理,各个环节要透明化。定期举行活动,允许公众实地参观垃圾处理厂日常运行,公开附近垃圾处理厂的地址、电话和二维码等信息,加强互动。用国家硬实力深度宣传分之有用、分之有益,传达分之可信、分之可行,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必胜信念。

第三,落实组织保障必须贯穿于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始终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带头作用,形成辐射扩散效应,提升全民垃圾分类知晓率。落实宣传工作的组织保障,是深化公众持续有序参与垃圾分类的关键。应将分类宣传落实到基层组织,切实解决上热下凉的问题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成立领导小组牵头,集结志愿者、社区物业、学校、公益组织和媒体等社会力量,有组织、有计划地建设专兼职相结合、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宣传队伍。此外,可效仿浙江农村,在社区试点推行 “积分制” “红黑榜”等激励机制,通过采用灵活多样、因地制宜的措施机制,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,培养自觉的分类习惯。

评论内容: